欢迎进入帅传敏个人主页

Welcome to Shuai Chuanmin's Homepage! http://www.shuaicm.com

Home Brief CV Research Publications Dissertations Hobbies Photo Album Teaching Contact Me English
返回首页 基本简历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学位论文 兴趣爱好 精彩影集 教学领域 联系方式 课件下载

 

 

 

博士论文主要创新点 Main Innovative Work of PhD Dissertation

中国农业国际化机理研究

本文主要创新点

   1.在分析研究农业国际化和外向型农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衡量农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农业国际化理论。

   根据本文定义的外向型农业和农业国际化的概念和我国外向型农业和农业国际化发展的实际,本文选择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农业利用外资、农业境外投资、农业技术引进、农业动植物品种引进以及农业国际劳务合作等6个参数,分别定义并计算出各个参数对国外(境外)的依赖程度,通过加权平均估计出一个农业国际化率的指标,以用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和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水平。

   2. 采用国际对比方法,深入分析研究了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和农业国际化带来的困境与障碍,为制定推进中国农业国际化步伐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国际化面临八大障碍:

  (1)农业资源短缺: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1公顷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无疑对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2)农业投资不足:我国农业用自身创造的国民收入5%的资金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而发达国家为:美国74%、法国93%、日本51%。农业引进外资的总量偏少、比重偏低。

  (3)农业科技相对滞后:是造成我国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和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也往往成为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的受害者。

  (4)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规模过小:由于我国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以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为主,缺乏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效率。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种的面积为0.29公顷,而美国为66.81公顷,加拿大为109.17公顷。

  (5)农村城镇化水平低:1998年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而同期美国为2.2%,荷兰为3.6%,世界平均为45.6%。我国城乡经济僵化的“二元结构”导致高比重的农村人口和过低的城镇化水平,进而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且增长缓慢。数量众多的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的超小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缺乏劳动效率的重要原因。

  (6)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导致我国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市场交易费用高。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农民的组织化问题上一是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走进了一个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误区。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制度供给的失衡,是造成我国农业缺乏保护机制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7)农产品贸易的基础薄弱:20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乏力,国际竞争力下滑。问题表现在出口市场狭窄、农产品出口品种单一、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较低、附加值较低、品质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常常受到这些市场绿色技术壁垒的限制。

  (8)中国政府缺乏统一高效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脱胎而来,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和弊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对外贸易各个环节的管理相互脱节,形成行业分割、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缺乏统一、权威和高效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不能对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灵活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内贸部门负责农产品加工和在国内市场销售,外贸部门负责农产品对外贸易。这种部门分割的体制已经远不能适应加入WTO和农业国际化的新形势,为我国加速农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形成一种制度障碍。

    3. 深入研究了中国农业国际化面临的风险。用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就中国农业国际化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就业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相应对策。本文运用博弈论经典理论对粮食禁运可行性问题的分析研究,具有独创的性质。

   通过应用博弈论经典理论对粮食禁运博弈的研究表明,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处于粮食买方市场的当今世界,处于自身对外贸易利益的考虑,“不合作”即不参与“粮食禁运”必将成为各出口贸易国在“粮食禁运博弈”中的占优战略。因而,“粮食禁运”是不可能实现和成功的。

   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国际化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不仅不构成威胁,反而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加入WTO和中国农业国际化将加剧农民的就业压力,问题的主要根源来自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障碍;中国农业国际化对农民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制度创新的机遇。规避我国粮食不安全风险的主要对策包括:解放思想,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的结构和布局;保护农业生产资源,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改革粮食的购销体制,放开商品粮市场以及未雨绸缪,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等。

    4. 深入研究了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采用国际通行的显性优势法(RCA)和等市场份额模型(CMS),对中国20世纪21年的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长期趋势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首次采用了CMS模型,拓宽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方法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呈下降态势,但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展趋势各不相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中大米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部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禽肉、猪肉和猪肉制品、蔬菜和蔬菜保鲜、冷藏、加工制品、蘑菇、茶叶等显露出比较强劲的国际竞争优势。研究还表明,出口农产品的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结构单一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世界农产品的)增长效果、市场效果和商品效果所产生的,出口绝对量的增长掩盖了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一实际趋势。这些研究结果为我国入世后发挥比较优势,采取相应的农业结构调整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5. 构建了中国农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加快中国农业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带有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的区位特点、资源和要素禀赋以及农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出了三种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外向补充型发展模式(内陆山区)、外向带动型发展模式(中西部地区)和外向发展型发展模式(沿海地区)。并提出了加快农业国际化发展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实施比较优势战略,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加大农业制度创新步伐,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变负保护为正保护,变“正哺”为“反哺”;加快科技向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潮,积极推进中国政府对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               返回